根據(jù)《瑞巖實錄》等有關史料記載,唐末詩僧貫休禪月曾三次訪武夷,在天心寺掛單,并在那里巧遇扣冰藻光禪師,二人把茶當酒,說禪論時務。“閑云野鶴”的貫休,在茶單寧的作用下才思泉涌,口若懸河,參公案、把話頭、斗禪機。藻光頻領要旨,大開眼界。天心禪茶不但承擔了社交中以茶為媒的功能,而且成為參禪悟佛之機,顯道表法之具。明代冰縣知縣徐柳不但崇佛而且嗜茶,游覽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時,茶過七巡而意猶未盡,詩心大發(fā),萬千感慨躍然紙上,以洋洋灑灑的《天心禪茶疏》盛贊天心扣冰古佛和禪月援禪如茶、融茶于禪的茶禪之緣。天心禪茶始見于經(jīng)傳。
南宋紹興二十年,朱熹在天心寺問禪于來訪的徑山大慧禪師,二人在焚香淪茗中悠然吐納。大慧禪師言如云廓天布,致使朱熹一朝省悟,為他日后創(chuàng)立融儒、釋、道之大成的朱子學體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礎。茶可通神,天心茶再次以禪茶的角色,為朱子問禪營造亦佛亦儒的氛圍,從而完成了援佛入儒的神圣使命。
舉子報恩大紅袍的傳說
明洪武以降,朝廷為了減輕農(nóng)民負擔,減少農(nóng)民為貢茶所花費的時間,改龍團為散茶,(山北)一帶的茶葉開始代替御茶園(溪南)的茶進入貢茶行列。這時的天心寺已有研制出了一整套制茶工藝,而且還發(fā)現(xiàn)了茶的入藥功能。明初舉子雷鎰進京趕考,路經(jīng)天心寺,因中暑而昏厥于路旁,為寺僧所救,以茶藥之,遂得救,后高中榜首,以大紅袍披茶樹報恩。從此“大紅袍”之名不脛而走。
茶因寺名 寺以茶榮
永樂初年,明成祖命禮部尚書胡瀠踏遍名山大川以尋訪為名查尋建文帝的下落。永樂17年,胡瀠得知正歸隱武夷后,便率小隊兵馬直奔武夷山,遍訪各寺院宮觀,無果而終。因其耽迷于天心寺的禪茶,目睹了僧制茶全過程,聆聽了舉子報恩“大紅袍”的傳說,被濃濃的茶香所陶醉,而在天心寺戀棧月余,后把天心禪茶帶回進貢皇上。品了天心貢茶后,明成祖龍顏大悅,遂正式詔封天心禪茶,為“大紅袍”正名,降旨天心寺“精耕勤灌,嫩摘細制,世代相傳,歲貢入京。”同時敕封天心寺為“天心永樂禪寺”,擴充構(gòu)體,極一方盛概。兩塊圣旨碑和兩尊石龍至今猶保留在禪寺內(nèi),見證了天心永樂禪寺茶因寺名、寺以茶榮的輝煌歷史?!按蠹t袍”由此位居萬茶之尊,并無可替代地成了武夷茶的代名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