惠豐堂:北京有名的“十大堂”之一,是由張祖蔭于1902年創(chuàng)立的有一定名氣美食品牌?;葚S堂原址在前門外大柵欄觀音寺街,飯莊以經(jīng)營山東風味菜馳名,以“燴”菜為拿手;其牌匾由慈禧太后題寫,其出品的美食具有汁濃色鮮、味厚不膩等特色?;葚S堂飯莊擅長烹制山東風味菜肴,其代表菜肴有“九轉大腸”、“燴豇絲加爛蒜”、“豆豉魚”、“糟熘魚片”、“燴烏魚蛋”、“油燜大蝦”、“全家?!薄ⅰ靶尤识垢钡?,現(xiàn)擁有二級以上烹調(diào)師、服務師二十多人,其中烹調(diào)師三人。
清末民初,京城叫得響的館子很多,京城食客們也就分門別類冠以“八大樓”、“八大居”、“八大堂”的稱謂。這“八大堂”說的就是惠豐堂、聚賢堂、福壽堂、天福堂、會賢堂、福慶堂、同和堂、慶和堂。時過境遷,如今“八大堂”也就碩果僅存惠豐堂,而且還從大柵欄搬進了翠微大廈。 咸豐末年,掌柜的張克宣從老家山東來到北京,開了這家山東風味的惠豐堂。開始專辦紅白喜事,由張克宣一手操持并不雇傭伙計,有事就招呼幾個人辦幾桌,沒事也就不開張了。后來張克宣和李連英的干兒子李季良拜了把兄弟,李季良給了張克宣一筆銀子,把惠豐堂整修一番,開設了賣零吃,包酒席業(yè)務,還增添了雅座,生意漸漸興旺起來。李季良還辦了個戲班子,落腳在惠豐堂。尚小云就是惠豐堂的紅角。
1956年,惠豐堂由前門外搬到復興門外翠微路,至今仍保持著山東風味。當年的少掌柜李秀庚(張克宣之孫)已六十有七了,現(xiàn)在依然沒有離開惠豐堂;另外,當年在惠豐堂學徒的張志釗老師傅,也還在這里傳授著惠豐正宗絕技。
惠豐堂1956年經(jīng)公私合營后遷到翠微路,1978年恢復惠豐堂字號。在文革期間曾改名為“工農(nóng)兵食堂”、“翠微路餐廳”等名稱;后翠微路地區(qū)改造,飯莊搬到翠微大廈四層,現(xiàn)在經(jīng)擴建裝修,一樓為零點散座餐廳,二樓設有豪華宴會廳和十二個雅座餐廳,達一千多平方米的營業(yè)面積可同時接待七百位賓客就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