喜緣鴛鴦火鍋中的人生
記得優(yōu)先次帶一個外國朋友吃火鍋時候,點的“鴛鴦鍋”,外國朋友對文化知道的還不少,知道鴛鴦是一種水鳥,非常詫異的問“你們連這么可愛的水鳥都吃?!好殘忍,難怪有個詞叫‘苦命鴛鴦’?!碑敃r把我逗樂了。我耐心給我的外國朋友解釋了一通,他始終不能理解,當那紅白鍋底端上時候,加上我的解釋,我那位外國朋友終于放下糾結的表情了,直贊文化博大精深。
鴛鴦火鍋,渝派川菜系,是以傳統(tǒng)毛肚火鍋的紅湯鹵同宴席菊花火鍋的清湯鹵,合而改之的重慶火鍋。紅湯麻辣適中,味濃醇厚,清湯清淡甘美,鮮香回甜。兩湯一體,只需一爐,雙味同鍋。妙的是盛那火鍋的容器,根據(jù)時代的演變,已經(jīng)有許多造型,經(jīng)典的莫過于鍋中間用“S"型的銅片隔成兩半,呈太極圖形,現(xiàn)下主流的是鍋中鍋,大鍋內套小鍋,呈兩個同心圓,外紅,內白,三者相配,相得益彰。
我是常吃火鍋的,常去吃的火鍋店,是喜緣火鍋,經(jīng)常呼朋喚友,結伴解饞。篩選入鍋燙涮的原料時,葷菜上我好牛羊肉。南方人吃的牛羊肉,是山牛羊肉,膻氣重,好在肉瘦,且切得飛薄,一片一片地下鍋,輕巧地涮,輕靈的轉,八分熟時便一筷子撈起來,味之鮮美,無可比擬。此外,還好食酥肉。那酥肉是一大塊細嫩豬肉糊上芡粉,下油鍋炸成的。成品七分瘦三分肥,又脆又黃,色澤可人,且無些須筋絡糾結其間。這工藝得益于芡粉的調制。芡粉萬不能進肉里,因為容易碎散;只全在表面,又粘糊糊的不是味道。很好是里外三七分,如此炸出的酥肉表面緊繃微黃,口感脆嫩尤佳。素菜上則好土豆、冬瓜、豆腐、蓮花白、生菜、豌豆尖,土豆、冬瓜、豆腐都是由刀工了得的師傅切成半寸方高,七八塊呈扇形拼于盤中,煞是精美好看。
光從那雙味一鍋的高湯里涮出的肉和菜只算得上是半成品,此時擱于手邊的兩三盤味碟才是畫龍點睛之筆。味碟是油底,以麻油、蠔油加鹽和味精制成。但佐料不少,糊辣椒、油辣椒、蔥花、蝦皮、豆豉、折耳根、花生、芝麻、香菜、麻油、醬油、香油、醋等一應俱全,甚至還有老干媽,憑愛好供君選擇。挑上來的美味只需稍稍蘸一點,口感便又豐富了一層,回味無窮。當然,如果途中再配以酸奶、龜苓膏、銀耳湯等飲品,那就更好。不過,這都是女孩子的愛好,男孩子們卻是常以酒為樂的。
吃得酣暢淋漓時,是顧不得加米飯、面條等主食的。只需喚一聲服務員,另點年糕、苕粉、紅薯粉絲、蝦餃,下鍋煮煮,然后用漏勺濾起,分添給好友,這就飽了。